中国电影往事:秦国人与香港人的吊诡对决(下)
在票房失败的《妖猫传》之后,陈凯歌陷入沉寂,在《霸王别姬》问世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这位中国导演界里的思想家最终再也没有迸发出那样惊人的创作才华和激情。他早已经对中国的电影人和普罗大众感到失望,现在让他感到欣喜的导演是拍出《路边野餐》的一九八九年生人毕赣。 而自《狼灾记》以后就再也没有执导筒的田壮壮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在2018年的电影《后来的我们》里出演父亲,而就在二十五年前,在那部沉重的《蓝风筝》里,田壮壮的导演生涯正是因为刻画现实运动风暴里的“父亲”角色而终结的。 这一代导演已经不再年轻了,他们见识与经历了太多,在中国电影商业化大潮里起伏逐流,最终,脑后有反骨的他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不仅被年轻的更有才华与商业化头脑的一代超过,也被那些更加熟稔商业片和时代潮流的“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的香港电影人们超过。 就在有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四十年后的2018年,还是在一个春天,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公映并最终获得了让人咋舌的4.76亿元成绩,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票房记录。 显然,一个时代过去了,而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绝唱 CEPA 的签署极大地振兴了香港经济。 香港立法会工商事务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自2007年到2009年,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企业因 CEPA 获得的累计业务收益达到1985亿港币,而设立于香港的服务企业的收益则接近551亿港币,自2004年到2009年,设立于香港因 CEPA 而从与内地相关业务中获得收益累计近616亿港币。 自2003年至2010年3月底,以“个人游”名义到港的内地游客超过4900万人次,“个人游”旅客次数从2004年的426万升至2009年的1059万人次,自2004年到2009年,“个人游”旅客累计消费超过848亿港币。截至2009年底,CEPA 为香港创造了大约5.47万个工作岗位。 内地和香港之间更加紧密的关系不仅促进着经济的复苏,也影响着香港电影产业。 时任金像奖主席文隽感慨道,香港电影的前途,肯定背靠神州。 香港和内地合拍片的数量从1993年最高峰时的57部一路下滑到1998年的区区7部,其后从2001年到2004年,合拍片总量增加到了77部,人多地广的内地市场成了香港电影的救命稻草。 2004年,寰亚集团出品电影在内地的票房收入达到了7200万元,占该集团当年营收的近三成,同比增幅则高达110.5%,作为对比,香港地区欧美地区票房的同比增幅分别只有30.1%和29%。 2005年的合拍片《情癫大圣》在香港地区的票房只有835万港币,但在内地票房却超过了4900万。这种反差在徐克的《七剑》身上体现得更为醒目,这部武侠电影在香港地区的收入仅仅只有700万港币,在内地的票房则超过了8300万元。 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选择了北上。 在2012年时,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票房达到2.48亿港币,占到了当年香港电影市场的15.9%,但是到了2017年时,合拍片的票房仅有1.78亿港币,其份额六年来首次降到了不足10%。 在2012年时,共有33部香港电影在内地上映,票房总计超过26.07亿港币,在当年内地电影总票房中的比重为15.5%,其中30部合拍片的总收入达到了25.85亿,在2016年,合拍片的票房和份额双双达到峰值。而到了2017年,30部在内地公映香港电影的总票房达到72.55亿元,在总票房中的份额下降到12.98%,28部内地香港合拍片的累积票房达到72.45亿元。 自2012至2017年,内地电影故事片产量分别从745增加到了798部,以数量计算,合拍片的份额不啻九牛一毛,但是,这些电影在整个票房市场中的比重却举足轻重。 在这六年时间里,《西游降魔篇》、《捉妖记》及《美人鱼》三部当年内地票房冠军都是香港内地合拍片,它们在内地市场的总票房超过70.57亿元,然而,在香港地区它们的票房总和只有9430万港币。 自2003年签署 CEPA 以来,仅仅只有《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金鸡 SSS》以及《栋笃特工》三部未在内地上映的电影成为年度港产片票房冠军,尽管它们无一例外地挤入了香港电影历史票房前三十名,但总票房只有1.27亿港币。 十五年来,仅仅只有周星驰的《功夫》在同年加冕内地和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可是,世间只有周星驰一人,而且他也老了。每一个香港电影人都不得不面临与承认这样的现实,香港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事实上,还有一个每个香港人都深切体会到却又彼此心照不宣不愿公开承认的事实,香港经济已然大不如前,这座城市的不景气和衰落与内地经济迅速崛起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1997年,香港经济总量相当于内地经济规模的18.4%,而到2017年时,这一比重已经下降到不足2.8%,在此二十年间,香港经济总量的增幅仅有192.4%,而内地则翻了将近13倍,上海和北京的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了香港,而广州与深圳则在后虎视眈眈。 畸形的经济结构导致了香港在过去二十年的失落。 在1997年时,香港特区政府地价收入为624.81亿港币,在当年政府总收入中的比重达到了22.2%,而到了 SARS 爆发的2003年,这一比重剧烈下滑到只有2.6%,直到2007年,政府地价收入才恢复到十年前的水准。 在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该比重降到5.3%,到了香港经济再现颓势的2016年,地价收入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也下降至13.5%,在2017年,这一比例为22.6%,与二十年前几乎相差无几。自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由土地售卖中获得的收入在其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在20%上下浮动。 目前,香港已经开发的土地只占其1105平方千米总面积的1/4左右,除去约四成左右无法开发的区域之外,尚有35%的土地未能开发。在1996-2006的十年间,政府卖地和投资收益共占政府总收入的39.6%。 地价收入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房地产也成了这座城市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围绕这块滋味甘美的大蛋糕,利益集团自然寸步不让。 早在1997年的《施政报告》中,董建华就提出了八万五建屋计划,然而该规划面世时适逢金融风暴及其引发的房价大跌,为了稳定广大有房中产群体的信心,最终,这项承诺在2000年被迫终止。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