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All-in“内容付费”背后的逻辑及我的思考
如果是为流量和影响力生产的内容,就在那个逻辑里跑。如果是为收费生产的内容,就为另一个逻辑跑。所以很多人觉得我文章写得很好,我是一个好写手,我是不是起个名字,然后开个专栏就能够收费?我认为这是个坑,请入坑者谨慎。你一直都要思考,你给你的用户提供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确定性的服务,这个服务在用户下单那一刻就可以做到完整的预期,然后才轮到我们跟别人去拼服务的质量。没有这个人格跃迁,销售就不会发生,这是我们的基本经验。 我的思考:
6.“付费内容”领域的关键竞争因素是什么? 罗胖:两个判断。 第一,但凡是这种文化类、创意类的产业,它一定不可能寡头,一定不会出现像滴滴在中国的出行市场上那样的最终的一个结局。所以到最后,最先冲出来的没准儿成为像好莱坞那样的几个电影公司,互相帮忙,互相在营造生态,没准儿大家都能活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互相之间也有一份手艺人之间的尊重。 第二,在相对没有竞争的基础上,有一个地方可能会有很大的竞争,就是一些认知入口下的版权级内容(注:跟IP的意义和概念类似)。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抢占认知,做更多版权级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有可能,只是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中演化为唯一入口。 简单说,在内容产业方面,一个好内容占领的不是市场,而是认知份额。认知份额被占住之后,这个内容在市场上讲很难退出。 比如,说句有点自吹的,罗辑思维的跨年演讲就有点这个意思,就是它占住了这个认知。我的跨年演讲讲得好还是不好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占住了一个认知,这样这个地方也许其他的人就不会再进来。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市场现象,我觉得在市场上我们至少还可以观察到其他的一些例子。 我的思考:
7.人工智能会为内容付费带来哪些影响与变数?(注:这个问题是与傅盛一起来答的) 罗胖&傅盛:内容这个行当在接下来几年里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洗礼,我们想分享一个概念叫做“智能内容”,而类似亚马逊和京东已经在大幅投入的智能音响这样的产品,可能会成为内容的入口,并带来很多新的应用场景。 比如机器凭借大量与你的交互之后越来越懂你,它就可以自动给你推送你喜欢的内容。甚至是,它能帮助你把那些迎合你人性欲望的内容,比如很多小黄图等等过滤掉;包括,现在假如我在得到上已经有 40 分钟的内容没有听了,那它能不能给我挑出来我最喜欢的 5 分钟?以及,通过语音的方式在人和内容之间进行大量交互,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一些场景。 所以,在得到里面,现在所有的音频内容我们都配了文字。在人工智能还没那么发达,用户进行声音搜索的时候,搜索得到的内容是最容易精准定位的,因为直接搜索关键词就可以。这是我们在一年前就想明白的事,一定要为人工智能能更方便地抓取我们的内容做准备。所以我不知道人工智能音响的风潮什么时候到,反正它会到。到了之后谁在第一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抢位战。所以我们从今年开始,所有的内容本质上都会为智能内容进行生产,今天也是正式向行业做一个建议。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