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才从IP黄金梦中苏醒,为何又疯狂砸钱做自制剧?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导读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 ciweigongshe)授权发布,作者香芋 张小鱼。 视频网站们近几年总是扎堆发力。 先是哄抢UGC,后来一拥而上把“IP”炒成了天价。现在,各平台终于从那场热热闹闹的黄金梦中醒来,带着对优质内容的焦虑和野蛮烧钱的伤口,开始布局各自的自制剧战略。 华谊创星制片人刘锋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他认为,自制剧是视频网站的未来出路。因为购买版权剧只能拥有播映权,但没有完整的衍生品开发权,而自制剧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性价比更高。 但挑战依然很大。 自制剧有多火? 继 2015 年 6 部网剧敲开十亿俱乐部大门之后, 2016 年共有 23 部网剧播放量超十亿,并且出现了《老九门》这样的百亿“剧无霸”。《2016 网络自制剧行业白皮书》中的数据也证明了自制剧市场的火爆, 2016 年,互联网自制内容总投资约为 270 亿,制作集数增加近 42%。 搜狐视频版权影视中心国剧出品部总监刘明丽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在自制剧这块,搜狐会以比较积极的姿态去做,资金投入力度也会加大。”目前头部剧的演员价格和制作成本涨幅很高,各平台竞争过于白热化,“搜狐虽然会购买一些头部剧,但是会趋于理智,购买一些高性价比并适合平台调性的内容。” 华谊创星制片人刘锋也认为:“前 100 的IP基本已经消耗完了,只剩些边角料,现在做IP剧只能用第二三阵营的IP了。” 刘明丽说,搜狐视频的会员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我的贴身校花》、《亲爱的公主病》等自制剧为搜狐视频带来了很多会员增长。为了让用户保持购买会员的惯性,搜狐视频已经做好了全年的自制剧排播,每个月都会推出独家的自制剧,激励会员续费。 但会员往往充值只为看某个剧、某个明星,“用完即走”,对平台的忠诚度不高。这倒是很像微信小程序的理想模型,但视频平台可能没法像张小龙那样看待。为了提高用户黏性,各平台纷纷发力打造“自制偶像”,从造星综艺到起用新人担当自制剧主演,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是,一旦自家艺人真正能挑起大梁,其成本仍比一线鲜肉低出许多。 据刘明丽介绍,搜狐视频在挑选制作团队时,不会迷信大导演,而是主要看团队的实际能力,比较倾向把更多机会给那些新锐的导演和编剧。“我们捧出来很多新人,但不会因为新人便宜就用他们,而是要找那些在审美和要求上都能和搜狐视频达成一致的导演。” 也有业内人士对视频平台的培养人才功能存疑——“所以培养出了哪些叫得上名字的人呢?” 图片来源:传媒情报局 也许你也曾听说,自制剧“鼻祖”Netflix的自制剧《纸牌屋》走红全是大数据的功劳。虽然后来其编剧出来作出反驳,但Netflix及其后生们依然极其重视大数据的指导作用,在采购和创作IP时,瞄准了“ 95 后”的青春言情和玄幻梦想。 但自制剧行业最大的隐忧或许也来源于“大数据”。 首先,各视频网站的用户数据属于商业机密,无法公开共享,因此各平台在选择IP进行改编时,只能基于自己平台上的用户口味和制作团队的经验进行判断。但他们的目标观众又是全网用户,因此头部内容评价两极化,甚至折戟沉沙的状况也不可避免。 其次,头部自制剧一般需要至少半年的制作流程,这就导致选择IP和最终发行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当初的热门题材,待到播出时可能已是昨日黄花。虽然说创作的滞后性或许是所有内容作者的宿命,但视频网站重点打造的的头部网剧,更加不容有失。 提到自制网剧,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可能还是“雷”。 即便成了“爆款”,获得了流量的认可,剧粉们能给出的最大褒奖竟然是“有毒”。因为预期太低,所以一旦被设定、故事、演员、槽点……中的某一点吸引着看下去了,一定是自己感染了病毒的缘故。 随着时间累积,观众的期待早晚会越过阙值。届时,自制剧会是行业洗牌后的另一枚弃子,还是顺应趋势,成为新玩法的主角?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