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红利的互联网环境下,找到“破局点”的两种思考路径
而学习类产品,给予用户的最大的价值,肯定是给予了用户启发、让用户学会了某些知识、掌握了某些能力,或者拥有了某些新的谈资,等等,逻辑上,只有用户真的得到并认可了这些价值,他们才会更愿意重复购买(当然,某些学习产品可能从来就没有考虑过用户的重复购买,也不需要用户重复购买,这类产品不在我们的谈及范围内)。 于是问题来了,假设用户连打开都不愿意,连基本的学习都没有完成,他们如何得到这些价值,又如何能够产生重复购买的意愿呢? 于是,假设我们能够解决“学习完成率”的问题,也许我们在“学习”这个领域下就会得到一个属于我们的机会,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考逻辑。 所以,这解释了在三节课,我们为什么愿意花了前后 2 年多的时间来死磕“课程学习完成率”,以及,现在你也许可以对于前两天刚刚提及到的“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在千人用户量级下让我们的课程完成率达到60%”这个数据的意义有更明确的认知了。 换句话讲,所谓“T方法”的逻辑,也正是三节课正在采用的逻辑。 至于我们具体是怎么做到“课程学习完成率60%”的,逻辑仍然类似,我们需要找到“用户看不完”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缺少交互,缺少成就感,缺乏趣味感,缺乏一个清晰的学习体验路径等等,然后再逐一不断进行各种尝试,予以解决。 再多更具体落地的解决方案,要是展开就太复杂了,也许我们可以等到时机合适,再单找机会详细讲。 这种路径下的成功关键,则更多是一种“技术能力”了,或者说,其实就是你的解决方案有效性——假设一个复杂得困扰整个行业那么久的问题被你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或者是一套同样复杂的逻辑解决了,这个东西,本身就已经是壁垒,能够助推着你往前跑很长一段时间。 最后,无论是A路径还是B路径,想要顺利启动的第一步,其实都在于“发现正确的问题”,即找到那个“虽然有解决方案,但成本极度高昂”,或者是“几乎困扰着整个领域,大家死活都觉得难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今天此文的结尾,我们不妨做一个小互动——
如果愿意,欢迎把你的思考写在留言区,与大家来一同交流。 来源:三节课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