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国内走穴 早就成了一种心照不宣
其实随着西方经济持续的不景气,这些年诺奖的奖金逐年缩水,比如 15 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只获得了 400 万瑞典克朗等值 300 万人民币的奖金,屠呦呦女士自己都打趣地说:“ 这还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 尽管每个国家的院校都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和报酬提供给科研人员,但参加如此轻松的活动就能来钱,谁都愿意。 这样看来,诺奖得主出来“ 走穴 ” 这件事儿也确实有理有据。人家靠自己的本事获得诺奖,依靠名气来赚钱,并没什么错。恰饭总要让人恰嘛,就像差友们体谅差评恰饭一样。 可是在恰饭之前,本能的闻闻这碗饭馊不馊,适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下吃,告诉大家是谁请我吃的,就是一种义务了。 因为你不说明白,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会觉得“ 这种级别的嘉宾,怎么可能用钱请的过来?一定是他们心怀天下,关注全世界人民的科技发展,百忙之中抽空过来的。” 当然事实是残酷的,谁也没那么高尚,人非圣贤,此又非不义之财,君子何不赚乎? 从另一面来说,国内真的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如此频繁的去请人家来吗? 诺奖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纪念某项在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奖励为某项开创性技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而到了国人们眼中,这件事儿扭曲成了“ 能拿到诺奖就能攀上人生巅峰,赢得生前身后名 ”,大家都要以此为榜样。 就很怪。。。 想必一个拿了诺奖的科学家事先绝没有本事未卜先知自己能拿奖,唯有心无旁骛的去专心学术,才有机会去拓宽一点点人类的认知边界,名利,无疑是潘多拉的盒子。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