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没有“标配功能”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熟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有很多功能逐渐成为了“标准配置”,一旦被贴上了“标配”的标签,就像是内定的种子选手,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调研,因为标配功能是一定要做的,不做就是错的,就是产品经理的能力有问题。 似乎,缺少了标配功能,产品就不完整了,用户一定会不满意。 然而,标配功能,却是一个产品层面的思维误区。 有太多功能完善的产品消失在时间当中,还有很多以极客,极致体验为导向的创业团队,在标配功能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产品还未上线投入使用,就因资金问题被迫终止。 产品真的有标配功能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一、购物车该不该做?1937年6月4日,由西尔万·戈德曼设计的第一辆购物车,首次被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安在轮子上的购物篮。 在此之前,人们使用的是手持购物篮,装的商品极为有限,且很重,这种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人们购买的商品数量。 西尔万·戈德曼的灵感来源于“让人们能够携带更多的商品,他们就能购买更多的商品。” 人们可以将更多的商品装入购物车中,并且,毫不费力。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不仅仅在现实当中沿用至今,互联网电商发展不久,也上线了虚拟的购物车功能,并且,成为电商产品的“标配功能”。 然而,一款新上线的电商产品,用户是否存在“携带不便”的痛点呢? 这是一款新上线的电商产品,公司尚未投入资源进行推广,用户对他是陌生的,信任度,忠诚度都远远不足。 我们很难想象,用户会在一款陌生的产品里,一次性购买非常多的商品,这会让人们感到不安,我们并不知晓下单后,是否真的能得到商品,也不知道这些商品的质量是否真的可以信任。 购物车解决的是“商品携带”的问题,通过携带更多商品,达到购买更多商品的效果,这并不能刺激人们的购物需求,只是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购物需求。 我们可以尝试监控一下用户的订单数据,有多少用户产生消费行为,在这些用户当中,24小时的时间内,购买了几件商品,就可以计算出购物车实际价值。 已知条件,每天交易额1000元,设置三组对比假设条件: A组:有100位用户产生了购物行为,24小时内,每人购买1件商品,商品均价10元。 B组:有100位用户产生了购物行为,24小时内,80位用户,购买3件商品,均价4元,20位用户,购买1件商品,均价2元。 在A组的条件里,用户并没有携带多件商品的诉求,购物车就是没有效果的。而在B组的条件里,已经有80%的用户产生了携带多件商品的诉求,上线购物车的功能就是有效果的。 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由消费欲望与行为成本共同构成,在对某件商品产生消费欲望之后,会计算完成此次行为所需要的成本,携带成本也是行为成本的一部分,行为成本过高,会加速消费欲望的降低,行为成本较低时,可以在消费欲望降低之前,快速完成购买行为。 现实中,我们购买1元的商品,总是比购买10000元的商品,思考的时间更短,购买几率更高,也有很多因为距离太远,因为等待时间太长等各种因素取消掉的消费行为,原理也是因为消费的行为成本过高,加速降低了我们的消费欲望。 购物车并不会增加用户想要购买商品的欲望,用户不会因为购物车,产生想要购买商品的需求,但却会在产生消费欲望之后,通过减少人们的携带成本的方式,降低了消费的行为成本,让用户更好,更快地消费。 并不是有了购物车,人们就“需要”购买多件商品,而是有了购物车,人们“可以”购买多件商品。 所以,购物车并不是电商产品的“标配功能”,只是电商的一个功能。 二、羊群和羊当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并且存在一位领先者占据了主要竞争力时,就会出现羊群效应,整个羊群都会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一旦有一只头羊行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这就是著名的羊群效应。 百度,阿里,腾讯等龙头行业,就是被我们模仿的领头羊,产品行业就是羊群,从业人员也都是羊群里的一只羊,标配功能就是羊群效应的具象化体现。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经常会出现将头部产品作为功能依据的情况,似乎头部产品的功能就一定是正确的,头部产品没有做的,就一定是错的。 同事会告诉我们,“你看,头部产品做了这个功能,挺棒的,我们也做一个吧。” leader则会告诉我们,“这个功能,没有哪一款产品是这样做的,这是不被接受的,不被认可的产品设计。” 羊群效应,是行业进入竞争阶段必然出现的结果产物,大众认为领头羊是正确的,所以他才是领头羊,跟随领头羊,可以避免犯错,避免踩坑。 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也就是从业人员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做什么的情况,跟随领头羊,可以降低尝试的风险。 毕竟,头部产品实力更厚实,也更加严谨,我们相信头部产品增加的每一个功能,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和实验。 为什么不直接拿头部公司的实验结果呢?为什么放着他人已经验证的正确的功能不做,还要去冒险试错呢? 如同APP的设置页面,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设置页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一个列表,搭载了一堆的功能,如果是相同行业的,不同产品,甚至会发现设置页提供的功能都是相同的。 微信的设置页(Android 7.0.15版本) 支付宝的设置页(Android 10.1.95版本) 模仿头部产品,确实能减少我们的时间投入,降低产品的思考和设计成本,尤其是在一些非重要环节,对用户,对数据不会产生影响的环节,模仿头部产品是一个性价比最优的策略。 然而,羊群效应的危害性也极大,适合头部产品的功能,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盲目的跟随,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泥泞当中。 有很多中小团队,在模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解散的结局,甚至,创始人在解散团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找到失败的原因。 三、“消失”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功能从头部产品中复制到自己的产品里,但却复制不了需求,似乎在复制的过程中,对应的用户需求,神奇地“消失”了。 购物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现实生活中,只有在大型超市里,人们才需要使用购物车解决商品携带的问题,一些生活超市,便利店,同样是购买商品,却不需要购物车的帮助。 用户在淘宝,京东等头部电商产品,确实存在“携带不便”的需求,购物车也确实能够有效帮助用户更好地消费。 但,我们将购物车复制到新的电商产品后,名为“携带不便”的需求,似乎消失了,用户并没有因为购物车就购买更多的商品。 新的电商平台,老用户占比较低,大多数订单都属于用户的首单行为,是尝试性消费,而“携带不便”这个需求的宿主,通常是已经具备信任度的老用户。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条件,判断是否应该做购物车 7日下单率:(7日内下单用户/7日内登录用户) 下单率越高,表示用户购买的氛围越高,可以提供购物车功能,让用户更好的购物。 下单率越低,表示大量用户还未形成购物习惯,即使提供购物车,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老用户下单占比:(老用户下单/总用户下单) 老用户下单占比越大,表示用户的购物依赖性越强,增加购物车功能,可以让老用户更好地购物。 老用户下单占比越小,表示订单多数由新用户产生,这部分订单基本上属于体验式下单,即使增加购物车的功能,作用也并不太大。 还有很多条件,可以分析是否应该做购物车的功能,不同类型的电商平台,所采用的分析数据也不太一样,不妨尝试探索一下。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