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CEO脱不花:内容不赚钱,用户没问题,是运营者的问题
我们公司的媒体基因挺强的,罗振宇也是媒体人出身,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克服”这一点。因为传媒往往会纠结在过程上——这文章嗨不嗨?但是嗨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教育和出版更在乎交付——用户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能不能通过考试? 教育出版,没有广告赞助商,它所有的钱都来自读者、学员本身,所以用户不买账,商业逻辑就不成立。但是对于媒体,读者不买账,商业逻辑上短时间也可以成立。 所以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书是一本本卖的。 何宗丞:这一波知识经济模式中,受众究竟是在为人付钱,还是在为知识埋单?如果是前者,是不是让学习变成了一种追求仪式感的粉丝行为?很多人不屑于这种学习形式。 脱不花:我不太关心理论上的问题,我只关心内容有没有价值,用户认不认。知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这跟电商还不一样,你不可能通过海量搜索去完成系统化学习这个事。 在日常实践当中,你学什么或者对一个领域产生的兴趣,很可能是因为你旁边有个人——我认你这个人,追随这个人,视其为标杆,试图通过学习超越这个人。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海量知识时代,用人做导游是一个相对有效的方式。 何宗丞:尽管借鉴了出版的模式,但“得到”的形式还不太像电子出版,书可以系统地阐释我的思维想法,而得到更偏向一种阶段性的成果,会不会让学习变得非常碎片化? 脱不花:摸着良心说,多少书是值得体系化的?大量的内容是没必要出书的,但是因为你要集结成册,书这种形式决定了你必须写够 20 万字,这已经是出版业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另一个问题是,传统出版周期的太长,从你动笔决定要写一本书,到这本书送达用户手里,这个链条太长。 也就是说,作者永远无法实时地给读者思想传播——但今年这个时代,知识变化非常非常快,昨天讲的东西可能今天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大部分内容都要求老师尽可能做到的日更新。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真的不希望“得到”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生的概念,而是双方成为一个成长共同体。 所以在得到上,我们希望去做两种知识,一种是存量知识——这在过去以出版为主要的形式。而以人为主的知识主要是解决增量知识问题——这个世界里面的变化不断发生,大量知识根本来不及写成书,但它已经发生了,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同步给你,至于几个星期后它被证伪了,那我们更新给你就好了。 李翔 何宗丞:类似《李翔商业内参》这种内容订阅的形式离教育比较远,离媒体内容比较近,但他们都火了,羡煞一群靠软文过活的自媒体人。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相比,他们有什么特别的? 脱不花:目前的经验来看,适合付费订阅的内容大概有这么三类: 一、它提供了一种谈资,比如《李翔商业内参》其实做的就是增量知识,每天它的每条消息都会标注它的作用,比如适合开会时引用、适合成为谈资、适合在实践中学习,而且是一种高级谈资。 二、它需要能实际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五分钟商学院》。 三、它要能提供一种陪伴,比如《雪枫音乐会》。 何宗丞:你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脱不花:我觉得其实我现在最担心的不是谁进来,而是谁都不进来。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