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世界的8亿子民:你的父母如何躲过谣言,你的亲人怎样不受传销欺骗?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我有个表姐是农村的,没读多少书。但 2011 年左右,我发现她突然懂了很多东西,时不时用微信发一些心灵鸡汤或者养生的东西给我。 广东省网信办网络新闻协调处处长林德荣如是说。 这个简单的场景,却描绘出微信带给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正如前腾讯 CTO 张志东不久前在内部讲话中所表达的, 微信在 1 亿用户的时候,这些用户都是互联网的“老鸟”,而在微信发展到 6 亿用户的时候,已经裹挟了三四线城市居民,中老年用户,县城用户,农村用户。 这其中,一定有你年迈的父母,或者有你远在乡镇的亲人,或者有你不谙世事的孩子。 【老人在使用微信】 如今,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飙涨到8.46亿人。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有生力量,藉由微信接收到了史无前例丰富的信息,拥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力。 微信像是一面镜子,在赛博世界重现了中国社会的一切聚散离愁。 但镜子从不撒谎。现实世界的丑恶,伴随着微信治下的八亿子民一起乔迁到了这个新世界。可以想象,这让腾讯,作为一个企业,承担了多大的压力。 腾讯作为广东公司,根据“逗利是”的文化而发明的“抢红包”重塑了人际关系,旋即成为了线上赌博最公平的“赌具”。 为了聚合信息而设计的微信公众号,成为了我们获取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慢慢成为了谣言的温床。 为了增进感情,分享信息而设计的朋友圈,成为了很多人每天醒来第一秒就要查看手机的理由,也一度成为了传销的宣传阵地。 【赌博微信群】 平心而论,如果让微信的同学在设计这些功能的时候就预见到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未免太不公平。但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每晚都在用关切的口吻给我们转发着谣言。我们的孩子,可能已经被拉进满是淫秽和诈骗信息的微信群。这些都真真实实地在发生。 抛开一个全国关注的明星企业对于八亿人的责任不说,单单这些灰色产业给微信造成的法律和平台风险,都足以“逼迫”微信想办法填补“工商局”“公安局”“科学家”“辟谣者”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的暂时缺位。 无数事实证明,解决问题可以有很多方法,但“后退”绝不是其中之一。就在今天,微信发布了《2016年微信生态安全研究报告》,微信生态安全的众多部门的童鞋们,也向外界通报了他们这些年所做的努力。 如何死磕谣言
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兼 CEO 姬十三列举了这些已经传烂了的谣言。每隔一段时间,这些谣言就会卷土重来,生命力旺盛超越人类想象。果壳网正是微信合作的四百多个权威识别谣言的账号主体,其他的主体包括人民网、公安网警等。 【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兼 CEO 姬十三】 微信安全风控负责人、腾讯安全策略专家金璇说,谣言的识别,有时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为了死磕谣言,微信和很多专家进行合作,包括科普机构、科学家、医生,甚至还有民俗学家。 姬十三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在果壳网之前,他曾经做过科学研究。研究的对象是猕猴。如果一个猕猴被树上的香蕉砸到,就会马上发出大叫,而由于它的大叫,整个猴群都会跟随大叫,感觉非常紧张。 他认为,人类也一样,会在第一时间放大自己的恐慌,并且传达给周边的人。这就是根植于人类基因里的谣言土壤。 如今,辟谣已经成为了果壳网的“重要任务”。经过研究,姬十三发现谣言的来源主要分为四大类:
谣言有着共同的特点。例如很好读的题目,很惊悚的逻辑,看上去有趣的内容却多数表达了负面信息。 2011年愚人节,果壳网发表了一篇“愚人特稿”。文章说经过科学研究,多叠几次厕纸可以预防痔疮。这种明显的玩笑再后来却被很多媒体一本正经地引用,这让姬十三哭笑不得。可见谣言的产生多么容易。 果壳网粉碎谣言的方式是:发现选题--拆解话题--找到文献和科学依据--发表辟谣文章。 让姬十三和腾讯的童鞋们欣慰的是,每天果壳网的辟谣公众号“谣言粉碎机”通过微信被阅读达到几十万次。对于微信来说,每天科普文章触达用户 160 万次,从 2015 年至今累积辟谣达到了 60 万条。 【微信安全风控负责人、腾讯安全策略专家 金璇】 在微信面对的所有威胁里,谣言可能是最不致命的,为什么微信要如此死磕谣言呢?金璇举了一个例子。 曾经有一款游戏做了一个小功能,玩家可以在某个隐藏场景砍金币,而这些金币可以到游戏公司兑换礼物,相当于有了经济价值。最初每个金币可以兑换一块钱。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游戏主要内容,而去专门砍金币。后来金币迅速贬值,十个金币才能换一块钱。不仅如此,游戏的生态被破坏了,导致运营不下去了。 一个小小的金币,却让游戏的价值迅速贬值。这就等同于一个谣言之于微信生态的破坏。可以想象,当微信群和朋友圈被谣言蚕食,你还会觉得这个平台值得信赖吗? 如何手撕传销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