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已经步入一个新世代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1950 年,在那篇名垂青史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力》上,阿兰·图灵迫不及待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未来的信心。接而,为了有效定义机器的智能程度,图灵提出了有名的“图灵测试”:
欺骗 30% 的人。图灵预计在 2000 年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到这个程度。 这五十年里,无数有关人工智能具备思考能力最终奴隶人类的科幻作品层出不穷。然而,直到 2011 年苹果公司才对外发布了语音助手 Siri。哪怕是今天,消费者能看到的人工智能助手其智慧程度都差强人意。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判断似乎过于乐观了。 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不是车间流水线上那种释放简单劳动力的技术。人工智能致力于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目前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义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自然语义处理,指无需代码,让机器理解人类语言,实现日常用语便能人机交流。谷歌的 Google Assistant ,亚马逊的 Alexa ,微软小冰还是苹果的 siri ,目前都在努力提升自然语义处理能力,让信息处理的第一步更加自然。 图像识别技术,将人类一部分的视力要求工作交给机器。 Facebook 研发了人脸匹配的 DeepFace ,谷歌借助DistBelief,对街景图库的上千万门牌号进行识别,其识别率超过 90%。 从汽车的防抱死电脑系统到谷歌测试的无人驾驶机,还有金融上的高频算法交易都属于人工智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的种种,都为了让计算机更加相似于人类,具备人类的能力,或者在具体领域更加优秀于人类。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就是重新造就人类,或者造就上帝。 这正是所有科幻作品热衷于提及到的:如果全面优先的人工智能一旦诞生,人类将面对何种命运。 弱人工智能的艰难进程尽管 1997 年 IBM “深蓝”计算机已经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但当时媒体宣称的“划时代意义”如今看来不过是相当原始的起步。语音识别,专家系统,深度学习等技术被大面积应用到商用场合,看似已经步入智能时代,但目前仅仅是停留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 上世界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赛尔提出“中文屋”的假设以此质疑“图灵测试”: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