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了 40 张图就是为了让你搞懂计算机网络层
存活时间(Time To Live,TTL)占用 8 位,存活时间避免报文在互联网中迷失,比如陷入路由环路。存活时间以秒为单位,但小于一秒的时间均向上取整到一秒。在现实中,这实际上成了一个跳数计数器:报文经过的每个路由器都将此字段减 1,当此字段等于 0 时,报文不再向下一跳传送并被丢弃,这个字段最大值是 255。 协议(Protocol)占用 8 位,这个字段定义了报文数据区使用的协议。协议内容可以在 https://www.iana.org/assignments/protocol-numbers/protocol-numbers.xhtml 官网上获取。 首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占用 16 位,首部校验和会对字段进行纠错检查,在每一跳中,路由器都要重新计算出的首部检验和并与此字段进行比对,如果不一致,此报文将会被丢弃。 源地址(Source address)占用 32 位,它是 IPv4 地址的构成条件,源地址指的是数据报的发送方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占用 32 位,它是 IPv4 地址的构成条件,目标地址指的是数据报的接收方 选项(Options)是附加字段,选项字段占用 1 - 40 个字节不等,一般会跟在目的地址之后。如果首部长度 > 5,就应该考虑选项字段。 数据不是首部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被包含在首部检验和中。 在 IP 发送的过程中,每个数据报的大小是不同的,每个链路层协议能承载的网络层分组也不一样,有的协议能够承载大数据报,有的却只能承载很小的数据报,不同的链路层能够承载的数据报大小如下。 IPv4 分片 一个链路层帧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叫做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MTU),每个 IP 数据报封装在链路层帧中从一台路由器传到下一台路由器。因为每个链路层所支持的最大 MTU 不一样,当数据报的大小超过 MTU 后,会在链路层进行分片,每个数据报会在链路层单独封装,每个较小的片都被称为片(fragement)。 每个片在到达目的地后会进行重组,准确的来说是在运输层之前会进行重组,TCP 和 UDP 都会希望发送完整的、未分片的报文,出于性能的原因,分片重组不会在路由器中进行,而是会在目标主机中进行重组。 当目标主机收到从发送端发送过来的数据报后,它需要确定这些数据报中的分片是否是由源数据报分片传递过来的,如果是的话,还需要确定何时收到了分片中的最后一片,并且这些片会如何拼接一起成为数据报。 针对这些潜在的问题,IPv4 设计者将标识、标志和片偏移放在 IP 数据报首部中。当生成一个数据报时,发送主机会为该数据报设置源和目的地址的同时贴上标识号。发送主机通常将它发送的每个数据报的标识 + 1。当某路由器需要对一个数据报分片时,形成的每个数据报具有初始数据报的源地址、目标地址和标识号。当目的地从同一发送主机收到一系列数据报时,它能够检查数据报的标识号以确定哪些数据是由源数据报发送过来的。由于 IP 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分片可能会在网路中丢失,鉴于这种情况,通常会把分片的最后一个比特设置为 0 ,其他分片设置为 1,同时使用偏移字段指定分片应该在数据报的哪个位置。 IPv4 寻址 IPv4 支持三种不同类型的寻址模式,分别是 单播寻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数据只发送到一个目的地的主机。 广播寻址模式:在此模式下,数据包将被寻址到网段中的所有主机。这里客户端发送一个数据包,由所有服务器接收: 组播寻址模式:此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混合,即发送的数据包既不指向单个主机也不指定段上的所有主机 IPv6 随着端系统接入的越来越多,IPv4 已经无法满足分配了,所以,IPv6 应运而生,IPv6 就是为了解决 IPv4 的地址耗尽问题而被标准化的网际协议。IPv4 的地址长度为 4 个 8 字节,即 32 比特, 而 IPv6 的地址长度是原来的四倍,也就是 128 比特,一般写成 8 个 16 位字节。 从 IPv4 切换到 IPv6 及其耗时,需要将网络中所有的主机和路由器的 IP 地址进行设置,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今天,替换所有的 IP 是一个工作量及其庞大的任务。我们后面会说。 我们先来看一下 IPv6 的地址是怎样的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