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 ViPR:软件定义存储之傻瓜说
一、关于控制平面 1.ViPR与存储虚拟化
EMC提出ViPR是一种(高级的)存储虚拟化,IBM则认为目前的软件定义存储(SDS)属于存储虚拟化2.0,未来还会有3.0。不过我们也看到ViPR的控制平面和OpenStack的Cinder项目,与传统存储虚拟化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 存储虚拟化,是位于后端存储和前端服务器之间的一个抽象层。带内块级虚拟化的代表有IBM SVC、EMC VPLEX,以及可以安装在x86服务器上的赛门铁克Storage Foundation卷管理器软件等,它们的特点是数据路径和控制路径都要经过存储虚拟化设备,这个环节上有缓存,但也可能增加延时、形成性能瓶颈,以及新的故障点。 带外SAN存储虚拟化的代表产品,比如早年被LSI收购的SVM(OEM给惠普的SVSP)、EMC Invista等已经基本消声匿迹。它们的特点是控制路径与数据路径分离,在后端存储与前端服务器连接的基础上,增加专门的元数据服务器,以及定制的光纤交换机或者数据路径管理器(DPM)。昆腾的StorNext SAN文件系统尽管架构上有点类似,但它向上呈现的是一个共享文件系统,而不是块设备-块设备。 带外存储虚拟化理论上可以减少延时的产生,但元数据服务器却容易成为瓶颈,特别是在高IOPS的交易型数据存储应用中。最初这些产品不能支持精简配置(thin-provisioning),另外由于不像带内虚拟化那样具备缓存,包括复制在内的数据保护等高级功能也很难实现。 EMC ViPR的控制平面与以上两者都不同。尽管也是带外的控制路径,但它并不处理元数据,抽象的只是存储设备的管理功能,完全不参与服务器到存储之间的数据访问。 在EMC的资料中这样写道: “ViPR 将存储及其所有独特功能从物理阵列中抽象出来,并创建单个虚拟存储池。ViPR 将存储控制路径与数据路径分开,数据路径可帮助 ViPR 集中所有数据调配和数据管理任务,而且支持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块和文件数据,因为它们始终具有并且继续使用底层阵列的独特功能... ViPR 数据块和文件服务保留了阵列的所有高级功能,如镜像、克隆、快照、多站点高可用性以及复制。” ViPR也宣称掩盖了底层存储的复杂性,但它实际上调用的都是那些阵列的功能。相比之下,SVC、VPLEX这些才是真的将后端阵列当作标准块设备来使用,事实上后者更多地用于数据镜像,远程复制、容灾等用途,也包括EMC宣传的“双活数据中心”概念。这部分是ViPR之类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所无法替代的,也就是传统存储虚拟化继续存在的价值。 最后一个问题,IBM SVC、EMC VPLEX使用标准的FC协议仿真主机的形式来连接后端阵列,因此它们比较容易拥有一套庞大的设备兼容性(互操作性)列表。而ViPR则不同,即使EMC自己的不同产品线也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像VMAX和VNX的FAST(全自动存储分层)功能可能还有代码上的通用性,而Isilon集群NAS的OenFS则完全是收购来的技术。要想通过ViPR实现所有高级功能,针对每个家族的阵列应该都要通过一些专用的API来实现,因此要做的工作很多。关于这些我在后面还会有具体一些的讨论。 2.ViPR与存储管理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