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一年8000万用户,拼多多的增长逻辑究竟是什么?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前些日子,笔者在广州游玩,地铁站中看到了一个广告海报:拼多多,八千万人都在拼的购物APP! 这让笔者瞬间懵逼?8000W?!卧槽,我都没听说过拼多多,就八千万用户了?! 回去一查,再次吓尿:2015年9月底上线……也就是说,刚刚上线一年,八千万用户?! 在一片红海的电商市场中,拼多多一年从淘宝、京东等巨头那里强行抢来8000W+用户,你敢信? (以下是截止11月11日时安卓市场下载量,对,你没看错,没算App Store就8000W下载量了……) 厉害了我的哥!笔者赶紧下载下来体验体验,开开眼~ 一、产品使用流程 简单来讲,拼多多自称是一款主打电商+社交的产品。电商很容易理解,拼多多是做团购的嘛,可电商+社交又是什么鬼?带着这种疑问,我们先来看看拼多多App的主线使用流程。 对于团购的参与者而言,接触拼多多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下面有图):
而对于团购的发起者而言,使用拼多多的主线流程则是这样的(下有图示):
二、场景及用户画像 这样简单一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买家这一端,拼多多主要的用户及使用场景分为两类: 场景一:A用户想剁手了,打开拼多多,找到其中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开团或参团,并分享到微信寻找朋友与自己一起拼团。 用户类别:主动用户 需求:购买商品 痛点:希望以最低价格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 场景二:B用户逛微信,看到一个朋友发到群里一个链接,参与拼团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买到一个不错的商品,于是打算不错过这次优惠,点击参与拼团。 用户类别:被动用户 需求:遇见想买的商品 痛点:不知道买什么,寻找的话需要付出大量时间 三、产品分析 从上面的用户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拼多多作为一款平台类产品,它的用户群体一共分为三类:主动用户、被动用户、商家。而围绕这三类用户,拼多多的核心业务逻辑如下: 已有的各电商平台,本质上是Google式购物平台,注重的是买家与商家之间的关系。买家主动找到自己想购买的商品,这使得流量中心就是各个平台,所以淘宝、京东等平台做活动、做广告,各种想办法获取更多流量,因为流量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拼多多不一样,走出了一个彻底不同的道路,咱要做Facebook式购物平台,注重买家与买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每个人都是流量中心! 因而拼多多将每次购物的用户分成了主动用户和被动用户两部分,两者各司其职:主动用户负责寻找商品,开团后分享给朋友,而被动用户则在微信上看到主动用户发了个链接,一看,卧槽,物美价廉,这商品买了! 而拼多多这个业务逻辑中最重要的核心点就是: 1. 用户为什么要分享?他好好地买个东西,你增加了他买东西的成本他乐意吗? 最简单的一个理由,贪便宜呀~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贪便宜,那还不够,不然各种转发可降价的公众号岂不是早都发展成平台了?拼团还是帮助朋友!我看到了一个实惠的商品,我分享给我朋友看他需不需要,也算是帮他一个忙对不对?他省去了挑东西的时间,还买了实惠,一举两得呀~ 2. 为什么被动用户会参团?而不是使用淘宝京东来购物? 被动用户呢,其实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自己想买什么,我去淘宝京东上面逛逛逛半天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太麻烦了~有了拼多多,诶?我不用这么麻烦了,偶尔朋友发群里一链接,物美价廉,我还不用花时间去挑了,太好了~买买买! 在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后,每个用户都成为了流量中心,自然使得拼多多拥有以下两大竞争优势: 1. 社交流量获取,极易触达用户。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