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别人更有创意,而是他们更会copy
就像 Android 和 iOS,Windows 与 OS X,它们确实在互相借鉴的过程中互相加速成长,当然它们存在巨大的差别,有自己独特的“改良”。苹果是抄袭吗?当然是,但是这段人尽皆知的秘密却没有招来多少骂名。因为的确是苹果将先进的成果推向了全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发扬光大了。 所以他们是更有创意吗?他们更懂得抄什么,怎么抄。 抄了用不好,还被发现了,就会被骂剽窃。“隐匿是剽窃的核心特征”(《论剽窃》,理查德·波斯纳)。人们对复制行为经常是不说明的,因为已经为预期读者所知。支付宝9.0、9.9版本、墨客的骂战、zara的联名抵制,或者是抄袭了没效果,或者是抄了态度嚣张而不真诚,才吐槽如潮。人们对你抄不抄,没那么关心。 文学领域有个概念叫“戏仿”,一个戏仿作品可能会大量引用被戏仿作品,总是复制风格、主题、内容等鲜明特征。周星驰的每一部戏都有大量戏仿的镜头,大家更熟悉的说法是恶搞,他创造了恶搞类喜剧的巅峰。有时候明明是抄袭行为,但是用户并不在意,因为这种行为对他们没什么影响。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提到一个概念,叫“灵韵”。拥有灵韵的艺术品充满一种神圣感,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特定的独一无二的意义,从一产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存在。这是机械复制的作品没有的特质。 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借鉴,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涸泽而渔。“每一种艺术形式,在消亡前会迎来它的鼎盛时期,在危机中表现出极端性和粗野性”(本雅明)。当没有诚意和态度的抄袭泛滥成灾的时候,也是这种优秀作品和形式走向消亡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去年红透半边天的鸡汤体会逐渐没落,写的人多了,也就没人看了。 抄还是不抄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你为什么抄?怎么抄?最难的部分在于如何实现“辉煌的超越”。许多初入职场的有志青年满腔热血,尤其在创意领域,觉得抄袭都是可耻的,要自己进行全新的创意,每每方案被毙。 没有创意是真空产生的,他人的探索告诉了我们一些本质规律,而本质的东西几乎很少改变,譬如人都是懒惰的,所以才会有Steve Krug的“别让我思考”的设计原则(《点石成金》),譬如人都是感性的动物,所以才会有Stephen P. Anderson的《情感化交互设计指南》。 市场的力量偏好原创性,而创造性抄袭可以降低试错成本,是对市场价值观的迎合。只是这其中涉及到职业操守、个人理想、社会道德等层面的反思。面对抄袭,我们需要的是冷静分析,而不是愤世嫉俗,的指责或者蛮横的辩解。 更多时候当我们自己面对抄还是不抄的抉择,这是一种诱惑。如果我们能更深入的理解原创性的话,就会发现模仿者可能会比被模仿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原创性意味着差异,而不是单一的创造性。 你可以学习优秀作品的形式、结构、概念、立意、创意,你也可以学习对方的经典内容、版式、规则、技术、逻辑,但前提是你必须做的更好,否则就要做好千夫所指的准备。 要实现辉煌的超越,意味着最终作品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灵韵”,照搬照抄的行为往往也并没有什么好结果。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和土壤,别人优秀的作品就是土壤,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积累、思考和练习,天赋是老天赏饭吃,能吃多久全看自己。别人并不是比你更有创意,只是他们更明白怎么“抄袭”。 作为设计师,我们追求创造性,但哪里有凭空的创造性。这件事的关键还是平衡,把抄袭当做一种成长的方式,而不是谋生的手段。抄抄抄,会让你暂时走的快一些,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并不会让你走的更远。人还是要有理想的,否则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喜剧之王》),别忘了你入行的时候心里的那点热血,时时问问自己能不能为客户、为公司、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既别愤世嫉俗,也别做条咸鱼。 最后:2014年开始可以申请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专利了(如果你有需要的话)。小伙伴们,你们能看出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借鉴”的内容吗?(除了我告诉你的),答对2个及以上,送你酷九特制的精美礼品哦! 觉得文章还不错,就快来关注我们吧!抢先来微信公众号看第一手干货! 微信公众号:酷九设计(coninedesign)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