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All-in“内容付费”背后的逻辑及我的思考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得到”的壁垒在哪里的问题。站在产业的层面上看,“知识服务”这个行当的发展确实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进来,而假如这个大势真的确立,未来3- 5 年内预计会有很多原有出版、传媒、教育业的人加入进来,且,他们加入这个行业的过程,也会是一个重塑自己过往技能的过程。 罗胖还提到的另一句话是:新型的内容服务产品是需要被重构的,它在产品上是碎片化的,内容制作和生产方面像出版,而运营方面则像教育,这导致了对人才有全新的要求。这一点我是高度认可的,事实上,在三节课自己发展和制作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有能力来做出我们期许要求中优质内容的人实在太少、太难找了。 所以,未来能在这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大体应该要: 1. 懂产品设计; 2. 懂内容制作; 3. 懂运营和教育。 (似乎我们的教研团队正在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 当然,这里还会存在的一个尚无答案,需要观察的问题是:假如这个产业能够成立,那么由于生产、流通、服务等方面的变化,会不会在这个新的产业内,只需要 10 个人就能把原有出版、传媒、教育等行业内 100 个人才能干的活干好了? (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