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人必看:4万字深度分析,二手实物电商的产品之道
窃以为:平台有明确的用户定位,对特定人群有难以撼动的吸引力,平台上交易的商品均是质量可信赖的正品,有清晰且可持续发展的交易模式,能满足企业营利目标的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且平衡C类用户与B类用户的需求)和实现一定的社会正向价值,大概这样就可以称为一个良好的平台。 那这四要素具体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1) 用户侧:买方、卖方与平台方 电商平台中买卖双方是最核心的角色,而恰好因为二手电商的特殊性,在二手交易场景中,买卖双方的角色变换得更加频繁,往往没有严格意义上地区隔买家卖家,说到底是因为二手交易一般来说不是一种持续稳定的交易模式,随机性和偶发性更加突出。 但这并不妨碍进行用户侧要素分析,这里笔者从C类用户、B类用户、平台方来分类二手交易链中的用户。 在闲鱼、转转等产品过程中,发现部分二手电商平台是严厉打击B类用户参与,猜测原因可能在于B类用户的交易动机往往“不纯”,这类用户更加“逐利”。当他们成为二手交易中的一环,交易链条变长,交易成本也会相应增加。中间的成本则会最后只会转嫁到买家或平台方身上。 当然,B类用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B类用户熟悉二手品类特性,善于整合更多二手交易的上下游产业,能提供更好的信息甄选服务等,这些都是一定程度上提升二手购物体验的。 一直以来,线下各式各样的旧货回收商、二手销售商、中介服务商的存在,就是因为其专业可靠的服务能满足广大C类用户的需求。谁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即应该予以支持。 所以笔者的态度是:在必要的环节或场景,可以允许B类用户有限地参与二手交易活动并提供相关服务。 再者,既然是二手实物电商平台,那自然会有平台方参与交易活动。平台方的角色任务大多如下:管理与运营平台、交易中间调解人、担任B类用户角色提供服务、交易支付担保与理赔等。因为二手商品几乎不可能是标品,商品价格、商品质量等属性在买卖双方中可能会有各自主观判断结果,由此产生的交易纠纷可能性相对较高,平台交易仲裁显得尤其重要。 (2) 商品侧:孤品、价值主观、品类差异 商品是整个电商体系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手电商也如此。谈到商品侧因素,二手商品的特点是:孤品,商品价值主观化,不同品类间有不同的交易痛点。 >>非连续的孤品 孤品,是二手商品的根本属性,顾名思义,库存量为1的商品。如上文提到,二手商品货源来自于一手,一手交易大多是单品交易,于是形成了二手商品的孤品属性。这意味着二手商品难以出现持续的规模化供给,意味着B类卖家数量不会太多,意味着在天然的二手交易中,C2C成分会相对较高。 >>商品价值主观化 正如前文提到,商品具有价值,二手商品仍具有一定的剩余价值,价值利用率最大的诉求驱使人们形成易换行为,进而演变成一种商业模式。 而二手商品剩余价值受二手商品的功能损耗程度、成色新旧、有无发票售后保修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往往难以客观衡量,因此二手商品在交易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奇葩”的出价、叫价,并且最终的定价大多也是买卖双方主观判断和协商的结果。买卖双方的主观判断造成彼此对二手商品的价值认知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利益产生,吸引逐利者进入盘活二手市场。 由B类用户在二手交易买入端延伸出来的二手翻新市场,通过的质检消毒加工修复等工艺,补齐二手商品损耗的价值,以介于一手与纯二手之间的商品形态投入市场销售,又是形成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 >>不同品类间有不同的交易痛点 虽说都是二手商品交易,但不同品类的商品在交易过程中,买方关注的点会略有不同:是否正品、质量是否如描述、是否干净卫生等,这些关注点大多和品类对应的一手交易特点相关,以下对二手实物电商中的主要品类进行分析:手机数码笔记本、家电影音、服饰鞋靴、奢品珠宝、家居生活、母婴用品。
从以上各品类在二手交易中的特点分析中可以看出,二手交易中的商品痛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商品质量是否如卖家描述、商品是否正品或珍品、商品物流是否便利、商品是否干净卫生、商品是否具有售后或发票或证书。 二手电商平台四要素中的:交易模式与业务价值又会有怎样的特点呢?在下一篇文章中将继续进行探讨。 1.3 交易模式:C2C与C2B2C并存的市场(编辑:淮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